閃電網絡
去中心化的系統,卓越之處在於無需信任對方以及第三方即可實現實時的、海量的交易網絡。 閃電網絡的名氣很大,Joseph Poon、Thaddeus Dryja 在 2016 年 1 月發表的論文《The Bitcoin Lightning Network: Scalable Off-Chain Instant Payments》即《比特幣閃電網絡:可擴展的鏈下即時支付》,在當時引起巨大反響,已率先開始在萊特幣上部署。比特幣部署閃電網絡的前提是「隔離見證」SegWit 軟分叉,目前已經實現,具備這樣一個基礎。 閃電網絡提供了一個可擴展的微支付通道網絡。交易雙方若在區塊鏈上預先設有支付通道,就可以多次、高頻、雙向地實現瞬間確認的微支付;雙方若無直接的 P2P 支付通道,只要網絡中存在一條連通雙方的、由多個支付通道構成的支付路徑,閃電網絡也可以利用這條支付路徑實現資金在雙方之間的可靠轉移。 閃電網絡並不試圖解決單次支付的銀貨對付問題,其假設是單次支付的金額足夠小,即使一方違約另一方的損失也非常小,風險可以承受。因此使用時必須注意「微支付」這個前提。 不得不說,閃電網絡是非常聰明的設計,甚至可以說,閃電網絡是在不對比特幣底層架構進行大規模改動的前提下(比如區塊擴容、改變共識機制等)的最佳擴容方案,即使這是一種變相擴容。 閃電網絡的核心概念,也就是支付渠道 Payment。使用一些複雜的比特幣腳本,雙方就可以建立一個「渠道」,渠道一旦被打開,就可以讓他們做成無數筆無需信任的「鏈下」Off-chain 交易。爲了打開這個渠道,雙方需要共同建立一筆交易,交易中的一方或者雙方需要將比特幣存入這個渠道中,然後這筆交易再被轉移到比特幣區塊鏈中。當要關閉這個渠道時,雙方中的任意一方均有 1 秒的反應時間,比特幣網絡的鏈上交易將替雙方支付這次交易所需費用。然而,當這個渠道處於開放狀態時,雙方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不通過上鍊交易就可以共同協商修改支付分配。 按照原有的設計,最終,閃電網絡並不會成爲白皮書中所講的「分佈式的對等支付層」,而會淪落爲銀行一樣的準集中式的支付網絡,最好的情況下,也是以中心輻射型拓撲結構 Hub-and-Spoke Topology 形式結束。 同時,由於支付通道中必須存有充足的資金,也就是說,支付中轉站應該給每個渠道存入預存款,而爲了實現支付的及時、有效,存款需要達到支付所需額度的 10 倍左右。即使網絡沒有受到攻擊,沉澱資金的龐大也會帶來很嚴重的資金安全和流通性問題。同時,當人們以不同數額的金額在不同通道中進行買賣時,數值不對稱性就很有可能會頻繁發生。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的路徑是很容易被找到,但是每一次找到正確數值的跳躍路徑則是最困難的部分。如果有超過 50% 的交易找不到路徑,閃電網絡實際上會更多促成的是比特幣上鍊交易,而不是在閃電網絡上的交易。 無論如何,閃電網絡及 RSMC、HTLC 等技術是先進的、革新的,我們必須爲那些爲閃電網絡作出貢獻的開發者點贊。然而,閃電網絡作爲平行於比特幣的區塊鏈,同時又要實現基於比特幣協議的智能合約,起點之高必然帶來非常複雜的技術問題,而有些問題是不會有完美解決方案的,因爲那會觸及比特幣的本原。
Lightning Network
閃電網絡
Lightning Labs